草席之乡海曙区古林镇的东面,有一古村名张家潭。从前,该村因出了两位尚书而远近闻名。
小叔张时彻为兵部尚书,侄子张邦奇为礼部尚书。清代史学家万斯同在《西竹枝词》中写道:"张家潭水带长渠,万顷烟波绕屋庐;莫道乡间无俊物,此中曾出两尚书。"
据宗谱记载,南宋淳熙元年(1174年),张氏始祖张原一从临安迁居至鄞西乡布政寺。此地有槎湖和二龙潭,张家潭由此而来。张氏宗族人称"槎湖张氏",后成为甬上望族之一。
张氏耕读传家,至十一世孙张邦奇在明弘治十八年(1505年)考中进士,36年后又升为礼部尚书。张邦奇的叔父张时彻年纪小张邦奇16岁,求师于侄子邦奇,中进士后调到南京等地为官,因惩恶腐、抗倭寇等有功,荣升为南京兵部尚书。
据史料记载,叔侄尚书为官清廉,张邦奇在京城为官时,宦官专权,许多官员都谄媚阿奉,但张邦奇却不愿依附,就以奉养老母不便为由要求调到外地为官。张时彻也是一身正气,50岁那年,因不满朝廷腐败而辞官隐居乡里。晚年,他还致力于文史研究和史料汇编,主编了《宁波府志》《定海县志》《四明风雅》等20余部著作。
村前的塘河上,有张时彻建造的两座三眼石板桥,其中一座保留至今。作为尚书故里,张家潭曾建有进士坊、世卿坊、尚书坊、太子宾客宗伯学士坊等牌坊,但经数百年变迁,昔日万顷烟波的槎湖早已被填平,尚书遗迹也所剩无几。如今,该村修建了尚书纪念馆、尚书公园。村党支部书记洪幼芬表示,村里打算继续挖掘尚书遗存,以弘扬传统文化。
村情概况张家潭村公路纵横交错,国道线、杭甬高速公路、鄞县大道侧村而过,交通十分便利,地理条件优越,是块经济开发的黄金宝地。全村村域面积3.5平方公里,祖传的两千余亩粮田分布在村庄周围,素有"鱼米之乡"、"宁席之地"之称,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村。自古以来,张家潭村的先祖列宗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,世代相传,辛勤耕耘,在用双手创造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,也孕育了无数志士名人。据史料记载,南宋以来,有近百名张氏后人在朝为官,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明嘉靖年间,这里曾出过"叔侄两尚书",在清代的《鄞县志》中被誉称为鄞县的一大"衣冠幸事"。
人口经济张家潭村全村下辖9个自然村,1104户人家,2470人口,暂主人口4708人,有个私企业96家,500万以上林果经济企业6家。张家潭村1992年村建立党总支,1995年11月成立党委至今,拥有老年、农业、综合、大发、嘉乐五个支部,共有党员97名,预备党员3名。设村委会、社管会、监管会各3名,9个自然村分设村民组长,计生联络员、老年组长,为点分线负责。2005年全村实现工业总产值6.5亿元,销售6亿元,利润5400元,拥有村级净资产1724元,集体可用资金326万元。张家潭村紧紧抓住发展这一富民强村的第一要素,积极克服约束诸多因素,全村上下团结拼搏,奋发进取,较好地完成了镇各项目标任务。具体做到优化一产,农村经济固本强基,农业呈多元化发展态势,传统农业效益,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齐头并进,提升二产,通过树强扶优,分层管理,加大工业投入,使全村的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,突破三产,积极破解土地要素制约,盘活土地存量,腾笼置业发展三产,建造标准厂房,以出租和赢利的形式,不断壮大村级经济实力。